朱:過渡評估小組(以下簡稱TAT)多久開一次會呢? 通常是怎樣的討論程序?
張:通常每週二晚上七點半到九點。在最開始的一段時間,因為大家不夠熟悉,會以破冰問題開始,後來大家熟悉了,常常以一首詩歌來預備我們的心,然後一起禱告。按照議程,先回顧總結上週的議題,再討論本週的問題,最後會給作業:就是下一週討論的問題,並以禱告結束。因為討論熱烈,常常會持續到九點半,甚至更晚才結束。
朱:TAT委員們遇到不同意見時如何處理? 有爭議時,誰是做最後仲裁或決定的那一位委員?
張: TAT一開始就知道要討論教會的難題,所以很注重討論時的態度,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尊重他人的觀點。有共同的結論時,會寫成推薦建議;有不同意見甚至爭議時,就不作出共同建議,但會各自說明自己的觀點。最後Michael會綜合起來說明利弊 (pros and cons)。
朱:聽起來是個氣氛融洽又充滿理性的溝通過程,感謝主!
朱:根據第一小題:「基於語言的牧養」的說明,委員們提出「跨語言無法有效地牧養」的論點,並做出「每一語言堂應當有能說自己語言的牧者們」的結論。根據我個人過去的印象和經驗,以英語為主的會友可能不會覺得語言是個議題(issue),他們通常會認為提供翻譯就可以解決了。在開會的過程中,國語部、粵語部和英語部的委員如何在「我們需藉著自己的母語接受福音」達成共識?
張:在我們的討論當中,大家都充分理解語言背後還有文化背景等因素。即便同是英文,還有不同的英文(如英國英文VS.美國英文)。無論哪個語言堂的TAT成員,我們都同意語言是傳講福音的工具,如何有效傳講神的語言來造就門徒才是最重要的。我們都不願意成為其他語言堂傳講福音的攔阻,以自己的母語來牧養不是為了我們聽起來舒服,而是為了讓神的話語可以充分地進入我們的心,改變我們的思想和生命。
朱:教會有不少弟兄姊妹渴望能毫無阻礙地用自己的母語聆聽神的話語。這個決議是我們教會很重要的里程碑。TAT三堂成員能夠彼此顧念並且讓推行了很久的「合一」能夠從形式上走向真正的愛裏合一,讓我們對未來充滿盼望。
朱:根據第2小題:長老們、委員們提出「教會應當有多位長老們來帶領」的說明。其中提到「每一堂的會眾應當由(他們的)多位長老們帶領」的結論,這是否代表教會可能會從牧師治會轉型成長老治會?整個組織甚至章程都會有所變動嗎?TAT是如何做出這個決定的呢?
張:這其實與我們教會的會章是一致的,在我們的會章中長老委員會和執事委員會是分開的。但我們長期以來沒有長老們來作為弟兄姐妹們的榜樣和幫助。在TAT的討論當中,我們認真地參照聖經的教導,也參考了其他的教會,特別是會眾多是移民的教會,對我們教會不同於其他教會的地方也作了討論。我們認為從弟兄們當中興起來的長老們,會充分認識我們教會的問題和特別的需要,能夠幫助弟兄姐妹們,一起實現我們的使命。TAT的成員們絞盡腦汁,對不同的模式加以分析,包括我們過去的模式。雖然我們因不同的教會背景會有不同的看法,但都是以最利於我們教會發展的模式為共同目標。就我而言,並不希望自己有限的看法成為教會的攔阻,想必其他人也是如此。所有的正反面意見都是為了完善我們的提議,所以我們的激烈討論集中在是否對我們教會有利,有點「鐵磨鐵磨出刃來」的感覺。
朱:認真地參照聖經的教導,然後根據不同面向絞盡腦汁、激烈討論,讓人好生感動! 這「鐵磨鐵磨出刃來」的經驗想必十分美好。
朱:根據第3小題:「合一勿須統一」的說明,委員們提出「不必整齊統一化,我們仍可有異議的合一」。TAT舉出的例子是敬拜音樂和教導方式,我想到的卻是差傳事工。目前教會全教會合一的委員會只有差傳委員會,其他事工仍然各語言堂有各自的委員會。TAT是否有討論到全教會差傳委員會的成效?是否要繼續?其他事工有沒有要往合一的方向走?差傳事工有可能回到以往三堂各自為政的情況嗎?
張:透露一下,其實我覺得教會最合一的事工是兒童事工。我們雖然有討論到差傳委員會事工中的一些問題,但因為他們也在重新制訂差傳異象和策略等,我們相信他們會有討論怎樣才會更好,而我們還沒有充分的信息可以來預先討論那種方案更合適。基本上,TAT盡量客觀地討論到底怎樣才能更好地傳講福音、造就門徒、服事我們的會眾、榮神益人,更重事工的果效而不是形式上的分開或統一。
朱:在第4小題有一句話「這並不意味著每個語言堂需要完全相同,甚至必須在同一間建築或者用同一個名字下面。」 (This doesn’t mean that the three congregations need to be identical, or even that they must stay in the same building or use the same name. But it does mean that they must support each other.)這是甚麼意思呢? 這表示未來不排除各自獨立成教會但互相支援的嗎?
張:我們參考其他多種語言堂的教會的成功案例,在同一個教會裡有不同的建築的做法有可取之處,在同一教會裡某個語言堂有一個特別的名字也可能有益於事工(特別是傳福音)的需要,這是第四點的意思。並不是說成為三個獨立教會,而是同一個教會裡的三個語言堂。
朱:教會兩位牧師對於TAT的第二階段報告有沒有任何主導?亦或有沒有和TAT不同的意見?
張:第二階段的報告基本上都是TAT成員們的想法。雖然林牧師是我們的顧問,但相關牧師的討論部分他都迴避了。兩位牧師並未影響或者參與我們的報告內容。
朱:據聞TAT有訪問已經退休的李牧師,可否透露一些訪問內容?此次訪問對TAT的結論有沒有任何影響?
張:因為我們教會有一段時間的歷史,所以我們在討論時會反思我們是不是在重複過去。我們教會一九九七年曾經有份建議提及是否三個語言堂應該更統一化一些,還是更多樣化一些,但這份決議並未實行。TAT的成員希望知道當時的情形和成因,所以訪問了過去的三位牧師,旨在了解我們三個語言堂到底會為什麼原因而分裂、怎樣可以合一。這些訪問對TAT的結論並無影響,反而確認了我們對教會問題和模式的反思。
朱:長執會過去也有針對教會發展模式制定了相關決策,這些過去的決策帶出的影響是否是TAT「評估未來」的重要參考?
張: 我們教會長期面對三個語言堂怎麼合一的問題,TAT當然會討論到以往的策略的後果,也針對教會的問題研討如何解決。我們的重點在於討論什麼結構調整更合適,所以我們第二階段的模式也是特別針對我們教會的特點而提出的。大家因為對教會的關心,對第二階段的報告有不少的關注和問題,所以TAT有整理出「常見問題解答」,歡迎大家查看:http://tatsurvey.com/
朱: 這工作實在不容易。謝謝妳和所有TAT委員擺上的心力和時間,願神賜福你們和我們教會。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