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刊編輯邀稿,適逢網上媒體一些朋友提及與文題相關課題,故此應允拋磚引玉。近年來在不同教會分享主日信息時,也曾涉及相關思考,望透過文字彼此學習及互勉。
信仰易在制度化中失去真誠
從使徒行傳及新約書信中,可見教會備受迫害。 魔鬼在各時代、各地常用牠慣用技倆,先從迫害信徒開始施壓,計不得售才作180度策略轉變, 讓教會在安逸中喪失傳福音熱誠,甚至產生內訌,或視信仰不外是人生的各種制度之一,地位不比其他社會制度高,也許還及不上家庭制度、教育制度,或經濟制度,以至北美把影視及球類與一些運動項目以宗教熱誠對待,讓信仰因制度化而漸趨僵化,半死不活,上教堂只是如聖經的描述:耳朵發癢,要被抓抓癢。
好逸惡勞是罪性使然,中國成語「養尊處優」是最佳寫照。不少基督徒在靈性層面也落在養尊處優的陷阱中,例如每天的讀經公式化,不細細思考,更不跟從詩篇第一篇的教導去晝夜思想,而是虛應故事。 參加教會崇拜恐怕也是人到心不到,或是別有居心。也許與下述一個真實例子同樣可憐:在香港一間大型教會,有一會友在中國內地另有同居的女人,其妻也知道。可是在香港時,他仍與髮妻上教堂。講道結束後其妻要離開,他卻堅持在牧師祝福後才離席。如此心態上教堂聽道,怎能盼望牧師講解聖經時,這兩口子會真正得益呢?
過度注重禮儀的教會易讓信仰僵化
至於一些參加注重禮儀的教會的信徒, 恐怕信仰 亦有僵化的危機。我並非要一竹桿打翻全部参加禮儀教會的信徒。中學時在一間聖公會學校參加早會,負責的年輕聖品人(聖職人員)按公禱書照讀如儀。他從未出錯、值得佩服,但卻常常明顯地有口無心地背誦。起初我很反感,後來聖靈提醒我不必如此,畢竟那些禱文如詩篇那樣美麗。更何況背誦主禱文時,我們不僅不應該有口無心,更要認真用禱文向主發出感謝、讚美和祈求。值得一提的是,讀教會歷史才明白:君士坦丁把基督教立為國教後,因為教會缺乏人力牧養,故而採用禮儀作教導媒界,不能不說是用心良苦。只是我們不理解,按表面情況批評,恐有不公之處。至於上段那對夫婦上教會的錯誤心態的例子,不是比真正用心參與禮儀派教會的人糟糕得多嗎?
過度強調神學導致與主關係哲理化
另一個容易使人陷在遠離主之岔路上的,是把信仰哲理化。有些信徒很喜歡在真理上鑽牛角尖,甚至有些神學生也如此。半世紀前,神學院一些同學不滿意我這個外國學生在系統神學上拿比他們高的分數,常要找我和他們辯論神學上歷代懸疑的問題。我認為是浪費時間,拒絕他們的挑戰。這種鑽牛角尖心態最大危險,是把活的信心及與主的關係哲理化,躲在保持客觀態度背後,甚至自認是對抗一些「只憑主觀及感性」的信仰浪潮,因而矯枉過正,導致與主的關係愈來愈疏遠。
主在啟示錄中對教會的責備
以上所述便落在啟示錄二章及三章七個教會的第一個(以弗所)及最末一個(老底嘉)的覆轍中。把信仰視為一種制度易引至僵化,只注重禮儀以致有敬虔的外貌也可能背離了敬虔的實意。上述情形都是我們要慎防,並經常自我檢討的。榮耀的主向這兩個教會所發出的呼聲是「悔改」! 在那些方面悔改呢? 他們所處的狀態與我們近似、甚至一樣嗎? 大家若好好細讀這兩章,會發現他們的共通點是自滿自足。這好比不少自認是後現代主義者,在信仰上忠心實踐他們最佩服的廣告:「只要感覺好便去行。」與他們比起來,若我們存著「比上不足, 比下有餘」的心態, 豈非也是躲在自我感覺良好的藉口背後不求長進, 讓自己慢慢僵化嗎?
主要我們悔改,就是要我們用祂的標準作一面鏡子,只有祂在聖經中賜給我們的話才有絕對權威,不受時代及思想潮流左搖右擺,不讓我們可以躲在「既然感覺良好有甚麼不對」的藉口背後。我們真要好好檢討是否在聖經上扎穩根基,是否有若即若離的危險;是否主日來崇拜便認為自己夠屬靈;選擇來一個以聖經為絕對權威的教會,便自以為對得起主。祂要我們天天自省、求聖靈光照,讓我們確認在與主的關係上是否仍維持起初信主時對主那樣的愛慕。
主對第一間教會以弗所教會說:「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2: 4) 祂對最後一間老底嘉教會說:「你要發熱心。」(3:19) 從受主責備的教會中,我們也看見主對其中一些忠於主的有稱讚及鼓勵,因此我們不必灰心,也不要喪膽或洩氣。我們當求主的靈光照我們,向主買眼藥擦眼,讓我們知道在那兒跌倒,便靠主恩重新站起來,行起初所行的事,聆聽主叩門的聲音,歡迎主的來臨,享受與祂一同坐席之福, 因而更火熱地愛祂、跟從祂、服侍祂。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