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言雜誌

Gracious Words

To Sing or not to Sing

陳希妮 盧應婺

盧:   妳帶詩班指揮已經五年多了,最近決定休息,有什麼特別的想法讓妳想要交棒?
陳:   其實答案很簡單,帶了五年的詩班,感覺人好像走向一個低潮。臺上十分鐘,可能台下要幾十倍的準備:選擇適合的詩歌是相當耗費精神和時間。

盧:   可以談談妳選擇詩歌的過程嗎?
陳:   我考慮的詩歌都對我有特別的感動,或是在當時對我有特別的意義,或是給我一些特別的提醒…,當然也有應景的或針對教會要求的詩歌,諸如復活節、母親節或聖誕節。

盧:   理解! 不過…感覺上好像很“個人化”!
陳:   文字服事不也如此嗎?文字要感人必須先感動自己,不是嗎?

盧:   說的是!但我也有個疑問,詩班指揮這個事奉對妳來說非常駕輕就熟,會不會久了有一種麻木感?
陳:   不會! 當然,公式化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那是一種熟悉感,詩班配合久了大家都會產生默契。當然會有缺點,比方說,容易陷入自我滿足。也就是說,容易安於現狀吧!

盧:   有沒有妳選的歌,只感動到妳自己,好像沒感動到別人?
陳:   當然有啊! 我從他們唱歌的表情就知道他們對歌曲的感受和我是否不同。但是妳知道,音樂藝術本來就是很主觀的。所以…我也很民主啦! 我會和他們溝通。最後通常是我說了算!不過,我真的很謝謝詩班弟兄姐妹的包容。

盧:   的確如此!不過,既然妳這麼說了,那麼可以告訴我們哪些是妳喜愛的音樂類型?
陳:   對我自己而言,我比較偏愛傳統性的詩歌。

盧:   很有意思。可以跟我們解釋一下嗎?
陳:   傳統詩歌在音樂結構上比較有層次,和現在走流行風格的詩歌有很大的區別。舉例來說,流行音樂就像加減乘除,以表演者來說,只要有基本的音樂教育,都可以很快的達到詩歌要求的音樂性;古典架構下的傳統詩歌就像數學裡的幾何代數,除了基本的音樂訓練外,還要加上更深入的音樂詮釋,這些詮釋包含了生命的經歷和臨場經驗的累積。坦白說,我當指揮以來,我也沒有特別愛哪那一類。只要神的訊息可以透過音樂傳遞出去,才是最重要的。音樂風格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盧:   說得太好了。聽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
陳:   才十年,不止吧! 該我問了! 妳們編輯恩言,選稿的標準是什麼?有沒有想要跳出原有的框框?

盧:   我是編輯新人耶!這個問題請妳去問主編吧。不過我可以貢獻一點內幕,我們缺稿缺得太厲害,還不到篩檢稿件的地步哪!
陳:   既然妳是新手,我想問妳,妳有沒有新的想法,想要把恩言改頭換面一下,換句話說,我們會看到“新風格的”恩言嗎?

盧:   我前面可能有問題得罪妳了……好吧!政令宣導一下,恩言從這一期起,配合教會三合一的感動,刊物以中英文雙語並行。所以,這一期你們可以拭目以待!
陳:   好啊!說到恩言新氣象,我對詩班的想法也是這樣,希望交班後的詩班能有新的風格,新的展望! 希望三合一的目標,也可以在詩班實現!

盧:   哇!好讓人肅然起敬,我真的要寫哦!

陳:   感動當然不能隨便啊!我們詩班事實上也曾經在三合一的事工上努力過,因為客觀的環境尚未完全克服,所以沒那麼順利。不過,目標並未放棄。
盧:   說得好。希望我們能在音樂和文字的服事上,蒙神悅納!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skip to the end and leave a response. Pinging is currently not allowed.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