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喜功是罪性被發揮時的一個自然產品。北美社會連教會也不例外:追求比別的教會更大,例如人數在本地首屈一指,或建築物美輪美奐且是最先進的設備,或各種服務應有盡有,迎合一些具有消費者心態的會眾,甚至更進一步地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鼓勵會友對教會有自豪感。就如有一位同胞在異國參加當地人的教會,竟然對我自誇他的教會多漂亮,要我產生該教會是他獨資建造的錯覺。也有人對我曾牧養的教會表示願意幫助教會大加裝飾,認為教堂太簡陋,有失它的身份。或者是以標榜教會的特色去籠絡人心。這些所謂「高招」卻常會被包裝在「教會是我家」的理念之中。究竟教會是誰的家呢?
家的觀念可以溯源於天父從亞當身上拿一條肋骨為他造夏娃,可是新約注重的家卻超越一般對家的理念,因為家被用來描述教會:「這家是永生上帝的教會。」(提摩太前書3:15)「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上帝家裡的人了。」(以弗所書2:19) 而教會這詞首次出現是主耶穌向使徒宣告:「我要把我的教會建立在這磐石上。」(馬太福音16:18) 那麼教會究竟是信徒的家或是天父上帝的家呢?最好的答案也許是:無論是教會或一般家庭,若不以天父為這個家的主,恐怕會虛有其名,因罪的起點是離棄了以天父為萬事萬物中心的基本態度。這謬誤破壞個別家庭,也破壞了許多教會的見證及失去為主發光的功效。
不少人誤以為基督教是西方社會個人主義的基石,因為我們強調重生得救不是家族世代承傳的,天父沒有孫兒,只有兒女(其實可以說是孩子,因為在天家沒有男女之分),我們與主重建關係是每個人都要自己作出抉擇。可是這些人不明白信徒與天父重建關係之後,主耶穌不是要我們歸向祂的人各自成為孤島(也許說孤兒更貼切),乃是要我們成為祂家裡的人,而這個家又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最可嘆的是在個人主義泛濫、自我中心膨脹的時代,加上消費者心態充塞人心,連許多基督徒也不能倖免。電腦普及,網上不乏名牧講道的錄音,甚至是錄影。不少人忘記聖經清楚教導我們不可停止聚會,教會是家的觀念既已經被沖淡,加上有些教會被少數家族據為己有,教會是上帝的家已名不副實,加強了一些信徒認為自己被歧視,造成了自以為是邊緣會友的離心力。不少人主日上網聽(及看)講道,不復返教會聚會。
要教會成長及充份發揮這是上帝的家,不是一篇文字能達到的。若能喚起大家的覺醒,願意認真查考聖經,並且多從教會歷史學一些具體功課,便沒有浪費篇幅及讀者的時間了。本文要跟大家提及其中一個方面,就是教會當如何尋求天父的旨意,充份發揮教會是主的家,也是弟兄姊妹的家。由於教會既是一個有機體(organism),也具有組職性(organization)相當強的成份,而組織比較易見。教會在歷史上又有三種不同行政體制,我們很容易認為主教制與政治上的君主制雷同,長老制是走往民主方向的中途站,會員(也稱會友)制是現今的民主制。其實,這想法簡直是把上帝排在局外。聖經既沒有明確指示教會在這三種大制度中該選擇那一種,而且在教會史上也讓我們看見的不是某一種體制最蒙天父使用,我們應該從舊約時代,上帝對以色列民的心意去揣摩。在這方面,猶太人最不討上帝喜悅的動作是要求撒母耳為他們立王,他們要與四週的國家看齊更是極糟糕的理由。顯出他們完全不明白天父要他們在萬族中成為 神治國家的典範。我們應從這歷史悲劇好好學功課,不應再用人間的政治制度作教會運作的楷模。愚見認為任何制度最終目的是尋求天父旨意,使教會在成長途中選擇最佳的方式建立主的家。
若教會朝這方向走,也許在不同成長階段要改變運作模式,因為一個不住地走向成熟的家,大概會從寡頭決事往集思廣益邁進(請參看pastorhenrychou.blogspot.com這部落格3/4及3/11兩篇拙文),讓教會全體兄姊都有機會及責任來學習如何等候主的心意。並因此更能體會在個別家庭中也要努力實踐這親近主的功課。也許有人會認為這功課應始於弟兄姊妹自己的家,可是不少兄姊來自非基督徒的家庭,他們沒有良好的榜樣可以效法。教會中有數代基督徒家庭的兄姊也許應該在這方面多付出愛心,多邀請其他家庭到自己的家,讓他們被潛移默化。若眾人都有同一目標,雙管齊下地在教會及個人的家,都學習如何凡事尋求主的心意,尊主為大,實踐約書亞的臨別遺訓: 「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事奉耶和華。」教會是天父的家,是主耶穌要設立的家的影響力,必然無可限量。
Leave a Reply